活动回顾|城乡数字治理专题移动课堂(第3期)

广东财经大学2024非全MPA学子走进黄埔长洲岛 探寻全域服务治理“广州样板”

发布者:曾华强发布时间:2025-10-20浏览次数:10

    20251018日下午,广东财经大学2024级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师生一行,在带队老师王妙妙的带领下走进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道,围绕全域服务治理创新实践开展专题调研交流活动。师生们通过座谈交流、现场互动、实地探访等形式,深度解码长洲岛作为全市首批全域服务治理试点的经验做法,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搭建起沟通桥梁。本次MPA 移动课堂走进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学校积极推动实践教学、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将课堂延伸至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成长,进一步提升了 MPA 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也为推动城乡数字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调研活动伊始,师生一行在长洲岛街道办事处会议室与保利城市建设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长洲岛项目负责人于江展开深度座谈。于总从“政府激活资源、企业自主发展”的核心治理理念出发,系统介绍了长洲街道自20223月成为全市首批试点以来的探索历程与实践成效。他重点阐释了“全区域覆盖、全周期管理、全要素融合”的治理框架如何落地见效,通过整合网格管理体系与全域服务队伍,建立最小应急响应圈机制,编制90余份安全生产“一张纸”预案,形成多元共治的应急管理合力;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保利城服公司还针对性开发了“长洲汇”小程序,整合民生服务、隐患上报、活动预约、商户管理等多元功能,实现治理需求“一键上报”、处理进度“实时追踪”、服务反馈“闭环管理”,让数字化手段为基层治理提效赋能;通过政企协同创新,将治理难点转化为发展亮点,实现从“政府单一管”到“多元共同治”的转型。

黄埔长洲岛全域服务治理经验介绍

座谈交流环节,MPA学子们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理论和自身业务实践,就治理模式创新、资源整合路径、民生效能提升等问题与于总及团队展开热烈探讨。针对学子们关注的“如何实现治理低成本与高效化平衡”这一核心问题,于总以文塔夜市和便民咖啡驿站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回应,即街道牵头引入保利物业对深井文塔闲置地块进行规划运营,设置规范摊位引导游商“安家”,不仅解决了占道经营的管理难题,更打造出“历史街区+消费”的夜经济融合样板,周末日均客流量近500人次,实现项目“自我造血”;联合打造的便民咖啡驿站则集饮品供应、免费充电、文化展览等功能于一体,年均服务居民超1500人次,运营收益反哺公共设施管养,形成“服务—收益—提升”的良性循环,这些实践让学子们对“治理效能最大化”有了直观认知。

互动交流

随后,师生一行前往军校路、文塔夜市、便民咖啡驿站等重点区域开展实地参观。在军校路,大家实地察看了“六乱”整治成效,了解到街道联合公安、城管、交警等部门组建专项工作组,辅以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从“被动清理”到“源头治理”的转变,如今道路整洁有序,游览环境大幅提升;在文塔夜市,了解规范经营后摊贩不用再找位置、防隐患,能专心提升产品质量,营业额比以前翻了不少;在便民咖啡驿站,感受“公共服务+文化展示”的融合模式,对“以经营收益反哺民生服务”的创新路径给予高度评价。

长洲街道作为广州全域服务治理的先行试点,其政企协同、多元共治、自我造血的实践模式,已成为黄埔区打造基层治理样板的重要支撑。长洲岛“全域服务治理”做法从机制创新到业态升级,其经验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思路。此次调研交流活动,实现了“实践赋能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双向提升,为MPA教学注入了鲜活的实践素材,不仅展现了广州全域服务治理的实践成果,更为治理经验的总结推广与创新优化提供了智力支持。

《城乡数字治理专题》开展移动课堂,旨在将城乡数字治理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为MPA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通过实地考察和与一线工作人员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接触并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治理理念,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字治理的内涵、运作机制及其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具备公众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治理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乡数字治理专题移动课堂(第3期)于广州黄埔长洲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