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金秋十月,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邀社会工作专业优秀校友走进《社会工作专业导论》课堂,围绕专业学习目标、职业发展规划及就业实践方向,为2025级新生开展系列主题分享会。校友们结合一线服务与管理经验,系统阐述了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青少年服务、老年照护等领域的实践价值,并重点解读了行业近年来的创新发展趋势。

一、社区治理的专业深耕:AI时代的社工使命与担当
首位分享嘉宾赵容榴师姐以"社会工作赋能社区治理现代化"为主题,基于十余年实务与管理经验,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三维分享框架。她系统阐释了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核心价值与服务领域,并结合AI技术发展趋势指出,新时代社工需以"助人自助"为核心,肩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在精准回应民生需求的同时,关注市场化发展方向,善用自媒体与智能工具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她特别强调:"社区营造需要专业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双轮驱动,同学们既要坚守爱心、耐心的职业初心,也要主动拥抱科技变革带来的服务升级机遇。"

二、空间赋能与社群培育:"蚝宅"社区营造的实践智慧
廖倩婷师姐聚焦其主导的创新社区项目——"蚝宅"社区客厅,深入剖析了"政府支持-社区主导-专业赋能"的三元协作模式。该项目通过活化闲置空间,打造集文化交流、技能共享、社群培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社区枢纽,形成独特的"物理空间-活动载体-信任网络"营造路径:
空间再造:将传统民居改造为"有温度的公共客厅",通过开放布局与柔性设计降低参与门槛;
活动联结:以手作工坊、社区艺术节等兴趣类活动为纽带,促进陌生居民自然互动;
人才孵化:发掘"社区达人"培育为自组织领袖,已成功催生环保志愿队、长者读书会等12个自治团体,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三、司法社工的跨界探索:家事调解中的专业价值实现
余婉雯师姐结合其从精神康复、老年服务到司法社工的跨界从业经历,重点分享了家事调解领域的创新实践。她所在的广州市和合家事中心(2016年由天河区民政局批准设立,全国首个法学专家学者型家事调解平台)创新实践"分类调解+专家攻坚""定制化贴心服务""法情理融合"三维调解机制,显著提升了复杂家事案件的调解成功率。她指出:"社会工作者的非评判视角、同理沟通技巧与系统思维,在化解家庭矛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要求我们既要精通法律法规,更要掌握情感疏导的专业方法。"

四、特殊儿童服务的创新实践:从个案干预到市场化探索
周琳师姐以驻校社工期间服务多动症儿童的实践为例,详细分享了如何通过行为观察与文献研究,探索出"课堂适应支持方案",有效帮助特殊需求学生融入集体。她深刻感悟:"改变从来不是奇迹的瞬间发生,而是专业支持与生命潜能的共振过程。"目前其团队正将孤独症及多动症儿童干预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服务产品,面向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推广,旨在打破机构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单一依赖,探索"专业服务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行业突破生存瓶颈提供了新启示。
本次校友分享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新生与行业前辈的深度对话平台,更为其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提供了实践指引。未来,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持续深化"实务引领"的教学改革,通过多元化专业实践活动,培养更多兼具人文情怀与专业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