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七天的广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湾区善治:社会工作创新人才计划”于8月31日在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圆满结课。本次活动致力于搭建湾区治理经验与全国多元学术传统交融互鉴的桥梁,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创新融合。为全面展现本次活动的育人实效,公共管理学院推出“湾区善治·青年说”学员系列专访活动,对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优秀学员进行专访,为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品牌建设、招生宣传与学科发展积累宝贵的数字资产。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青年学子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关于“湾区善治”的思考与回响。
为深度展现“湾区善治:社会工作创新人才计划”暑期学校的广泛影响力与育人实效,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近日推出“湾区善治·青年说”名校学员系列专访活动。通过对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优秀学员的深度对话,本期暑期学校充分展示了其跨地域、跨院校吸引精英学子的强大魅力,进一步彰显我校社会工作学科在全国范围内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本次活动致力于搭建湾区治理经验与全国多元学术传统交融互鉴的桥梁,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创新融合。通过挖掘名校学员的真实体验与学术思考,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专访稿件与新媒体内容,为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品牌建设、招生宣传与学科发展积累了宝贵的数字资产。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青年学子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关于“湾区善治”的思考与回响。
【湾区善治·青年说】复旦大学傅晋斌:走进湾区社工高地,夯实专业信仰之基
Q:作为复旦大学的学生,为什么最终选择来到广财参加本次“湾区善治”暑期学校?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傅晋斌:我通过公众号了解到本项目汇聚了粤港澳地区顶尖的社会工作师资与实务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平台,因此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
Q:这几天的讲座中,哪位专家或哪个观点让你印象最深刻?带来了哪些新的启发?
傅晋斌:洪雪莲教授的分享令我尤为触动。她在案例讲解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与深厚的人文关怀,让我深刻体会到社会工作的温度,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本专业的热爱。
Q:你来自复旦,如何看待你的学术背景与本次湾区经验之间的对话?
傅晋斌:我始终抱持学习的心态。广东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高地,香港更是全球社工发展的先进地区,我希望吸收这些宝贵经验,为将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湾区善治·青年说】中山大学张筱睿:重回广财,见证社工教育的突破与跨越
Q:作为广财社工本科毕业生,是什么吸引你重返母校参与本期暑期学校?
张筱睿:收到秦楠母校老师的邀请后我非常期待。母校这次活动在课程设计与专家邀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能汇聚不同高校同学与香港专家共学交流,实属难得。
Q:有哪些专家观点令你耳目一新?
张筱睿:郭瑛琦老师所说的“If we can not change the environment, we can change 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让我重新思考社工在环境约束下的能动性与策略选择。
【湾区善治·青年说】福建医科大学管钰琳:跨学科融合为社工注入新动能
Q:作为医科背景的同学,为何对“湾区善治”主题感兴趣?
管钰琳:我的研究方向与社会工作高度相关,尤其本期课程融合了数字技术、地理信息等交叉内容,非常吸引我。
Q: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理论或案例?
管钰琳:张和清教授强调的“人在环境中”这一观点让我反思在医院实习时的经历——除了关注病患本身,也要重视环境对他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湾区善治·青年说】华南理工大学周穗欣:系统思维与政策视角在湾区的碰撞
Q:作为华工学子,请谈谈参与本次暑期学校的初衷。
周穗欣:我希望将工科的系统思维与社会科学的政策视角相融合,同时深入学习大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与政策背景。
Q:哪位专家的分享让你收获最大?
周穗欣:洪雪莲教授提出的“From the ground up”理念令我印象深刻——社工应成为行动研究者,以民需为本推动服务的专业化与本土化。
【湾区善治·青年说】华南师范大学马毓昕:从广财到华师,持续追踪湾区治理前沿
Q:作为广财校友,再次回到母校参与暑期学校有何感受?
马毓昕:非常欣喜看到母校举办如此高水平暑期项目。“理论+实践”的课程设置与海珠区实地调研让我获益匪浅。
Q:有什么观点启发了你的研究思考?
马毓昕:张和清教授提出的“从物质救助走向发展型社会救助”让我看到社工通过赋能实现“造血”的潜力,也坚定了我研究基层治理的信心。
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校学子,本期暑期学校中众多广财学员同样表现出色,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敏锐的实务洞察和深刻的在地经验,展现了广财学子的独特风采与卓越潜力。
彭玉林(广财MPA非全日制研究生,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工作者):
“作为一线社区工作者,我带着实际问题而来。‘湾区善治’暑期学校让我不仅接触到郫筒街道自治、‘五事工作法’等鲜活样本深刻体会到社工不仅是服务者,也是行动研究者,在社区工作时要用更从理论高度重新审视社区资源整合与居民自治参与难题。‘社区小切口,治理大学问’,这次学习让我坚信,基层工作者同样需要理论武装与跨界视野,才能把服务真正做到居民心坎上。”
匡粤传(广财社会工作专业全日制研究生):
“张和清教授用一堂课点燃了我对社会工作的全部热情。他幽默又深刻地告诉我们:‘学什么都不如学社工!’ 这句话背后,是对专业价值最动人的诠释。作为广财社工学子,我深感自豪。这次暑期学校不仅让我们接触到顶尖学者,更坚定了我将社工作为终身事业的决心——这是一条能真正‘把人联结起来、让社会变得更好’的路。”
潘惠珍(广财MPA全日制研究生):
“我从江西来到广东,对‘湾区’充满好奇。梁玉成教授关于‘AI商’(AIQ)的讲座彻底打开我的思路。他提出‘人机协同不是替代,而是社工赋能的新翅膀’,让我看到技术为公共服务带来的巨大可能。这次经历让我萌生了未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治理的想法,也让我这个‘外地学生’真正理解了湾区改革的深度与温度。”
结语:湾区善治,青年有为
八位学员,八种声音,共同书写了2025年“湾区善治”暑期学校的生动叙事。从复旦到华工,从医科到社工,从实务理论到实务理论——他们代表着湾区治理新生代的多元面孔与思考深度。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我校组织高水平学术活动的能力,更凸显了“湾区善治”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前沿阵地的示范意义。
愿这一次智慧的碰撞、实践的启迪、视野的开阔,能够催生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广阔天地。我们也期待,广东财经大学未来能继续搭建如此优质的平台,汇聚青年智慧,讲好湾区故事,贡献善治力量。
撰稿丨彭玉林 邓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