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累累,圆满结束|广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湾区善治:社会工作创新人才计划”圆满收官

发布者:曾华强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10

2025831日,为期一周的广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湾区善治社会工作创新人才计划”落下帷幕。这场由学校公共管理学院与香港浸会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广州市海珠区委社会工作部协办,获校领导及校研究生工作部、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大力支持的学术盛宴,不仅让学员们收获满满,更以师生探索善治之道的精神与实践,赢得《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及“学习强国”平台的关注与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短短七天里,学员们沉浸式投入学习与调研。他们聆听知名教授演讲,学习交流前沿知识;他们与广州市海珠区委社会工作部深入对谈,推动“校地共治”新篇章;他们穿梭在广州的大街小巷,走进龙凤街道凤宁社区、南华西街龙武里社区、江海街道新村社区等多个特色社区,用脚步丈量基层治理的温度。从老龄化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到“一老一小”代际融合服务,从社区慈善实践到数字化治理探索,再到社区自组织可持续建设,各小组聚焦不同课题,在实地调研中收集一手资料,在小组研讨中凝聚智慧,结下深厚友谊的同时,也为后续的成果展示奠定坚实基础。


调研报告展示环节,五支小组依次登台,在15分钟内呈现各自的研究成果,随后接受由香港浸会大学洪雪莲教授、冯国坚教授、广州市海珠区委社工部陈思敏副部长、广州启创董佩新总监、公共管理学院戴昌桥教授组成的评委团点评,展开3分钟答辩。

第一组聚焦“社区自组织可持续造血功能建设”,调研5个不同类型社区,梳理出党建引领、“双清单”对接、微信平台赋能等共性经验,也指出不同社区在群众基础、事务参与范围上的差异,为自组织培育提供实践参考。

第二组以“善治与数字融合”为主题,基于海珠区5个社区调研,分析数字工具应用现状,针对系统壁垒、数字鸿沟等问题,提出系统整合、包容性治理等建议,强调技术需服务社区人情温度。

第三组关注“党建引领下城市社区‘一老一小’代际融合服务”,调研城中村、街道型、商用房三类社区,挖掘出服务割裂、保障不足等问题,给出政策协同、平台搭建等改进方向。

第四组探索“社区慈善的多元实践与现实挑战”,对比不同社区慈善模式,思考平民慈善与精英慈善的路径,引发对社区慈善价值践行的深度讨论。

第五组围绕“老龄化社区志愿服务持续模式”,调研3个老龄化率近40%的社区,指出志愿者老龄化、缺乏培训等问题,从人才、资源、政策层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评委们对各小组短时间内完成的高质量调研给予肯定,同时从理论深化、群众视角补充、落地路径细化等方面提出建议,助力学员完善研究成果。


结业之际,中山大学2025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张筱睿代表全体学员发言,分享“从书斋到田野”的感悟,强调实践是社工的根基。随后由暑期学校校长戴昌桥作总结,广东省研究生湾区善治暑期学校结课。回顾7天研学成果,感谢多方支持,寄语学员以专业情怀助力湾区社会工作,愿情谊绵长。

这场暑期学校,是知识的碰撞,是实践的锤炼,更是初心的坚守。学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将继续以真诚与勇气,在社会工作的道路上并肩前行,用行动照亮社区治理的美好未来,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愿景在基层落地生根。


撰稿:郭广辉、张钰喻、王赋琳

摄影:郭广辉

组稿:曾宪怀

一审:蔡静诚

二审:戴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