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10:00—12:00,公共管理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第五党支部、城市管理系和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城就未来”读书会第14期围绕陆铭的《向心城市》一书在立德楼642学术报告厅展开品读活动。读书会由城市管理系主任王妙妙老师主持,2021城市管理专业1班余璋、赖嘉颖、林舒蕊等同学分享,2021级城市管理1班同学以及2班和3班的学生党员参加。
读书会伊始,王妙妙老师指出,聚焦陆铭教授的《向心城市》,探索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未来趋势。这本书深刻剖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集聚效应,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在接下来的分享中,让我们一同思考如何构建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读书会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智慧的碰撞。
余璋同学分享的核心观点是“向心城市:就业、居住与通勤”。重点阐述了城市和市中心人口密度高的原因,即城市本质上是方便人和人见面的地方,人口密度高是因为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促进人际交往和合作。从大数据看城市的视角来看,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城市人口集聚的趋势,即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城市外围到中心城区的流动。至于向心城市的概念,陆铭教授提出“向心城市”这一概念,强调城市发展的向心力,即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聚的现象,这是由规模效应、比较优势和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需求驱动的。这些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们理解和规划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余璋同学分享
赖嘉颖同学分享了“向心城市”的三重含义及表现、“集聚”与“平衡”的关系、空间均衡:活力、宜居与和谐等内容,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是向心力的来源,这一趋势在城乡、城市、城市群等各层级都存在。从“活力”“宜居”“和谐”这三个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出发,论述了在国家、地区、城乡、城区郊区等层次中,应该如何顺应“向心力”所塑造的普遍规律与趋势,进行规划与选择。
赖嘉颖同学分享
林舒蕊同学分享了“城市活力:密度、创新和消费向心城市”的内容,认为城市的活力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高密度的城市有利于人们差异化信息和文化的碰撞,这种碰撞是城市活力和创新的重要来源。城市的活力和创新来自于人们差异性的碰撞,尤其是信息与文化的差异。城市密度的提高方便了这种碰撞,从而促进了创新的发生。消费丰富代表了综合品质较高的众多服务业的集聚,这构成了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密度、创新和消费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活力。同时,以深圳、巴西等为例,探讨分享、学习、匹配支撑城市活力,以及以生活留人、丰富面对面生活等的观点。
林舒蕊同学分享
最后,王妙妙老师进行了总结,指出我们共同探讨了陆铭教授的《向心城市》,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对城市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将所学所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为构建活力、宜居、和谐的城市贡献力量。
“城就未来”读书会由公共管理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城市管理系和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旨在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致力于阅读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运营等经典著作和前沿文献,以提升学生对城市管理的理论认知,提高学生理解、思考和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为致力于城市领域研究者、工作者、学生提供一个以书会友、共同学习的平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与美丽中国、和谐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彰显我国城市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城就未来”读书会第14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