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我院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成功承办《民国广州城市建设与海珠石的隐显》学术讲座

发布者:曾华强发布时间:2023-01-06浏览次数:88


  2022123110:00,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讲座——《民国广州城市建设与海珠石的隐显》顺利举行。  此次讲座是2022年“社科服务走基层‘学会科普’明清以来广州的城市建设与景观变迁”系列讲座的第八场,也是本年度的最后一场。本次讲座诚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贵明博士到场演讲,公共管理学院应用社会学系黄素娟博士担任主持人。



  本次讲座中,陈贵明博士提出将按照时间顺序为大家介绍广州人珍爱的海珠石,在民国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与民国时期的广州市政建设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探讨市政建设中史迹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首先,宋代以前海珠石就为众人所知,明代和清代都是广州八景之一。同时,海珠石也是广州城的“镇城石”,浮丘山(即浮丘石)、海珠寺(即海珠石)、东炮台(即海印石),和赤岗塔、琶洲塔、莲花塔,统称“三塔三关”,构成了广州的风水格局。海珠石还有重要的军事地位。清代时海珠石上建设了海珠炮台。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前有细致的绘图。晚清以后,海珠石更是诸多政治事件的场域。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陈贵明博士梳理了从1885年张之洞主粤开始,到1923年广州市工务局,均有修筑海珠新堤,填筑海珠石的规划,但因为种种原因,都不能够得到很好地落实。在对海珠新堤修建方案的梳理过程中,陈老师强调必须关注事件背后的人,他们个人的背景和社会关系很多时候影响了他们的态度和决策。

在第三部分,陈老师首先梳理了1918年市政公所对于广州公园建设的规划, 到19259月公园初步建成,再到11月公园进一步规划的过程。他通过史料和历史图片,梳理了许多海珠公园建设的细节,如连接公园的桥梁迟迟没有建成,还有海珠公园玻璃屋的纠纷等,展现了深厚的史料功夫。

  第四部分,陈老师探讨了海珠石最终并入河北的过程,即海珠新堤的最终建成。1925年刚修成海珠公园,1928年便商量修筑新堤。此次修堤的重要背景是海珠岛的河道淤浅严重,整理河道的需求非常急迫。而工程最大的困难有二,一是修筑方案,二是筹措资金。

第五部分,陈贵明博士探讨了海珠新堤的最终修成。为了解决修堤经费问题,程天固通过修筑海珠新堤填筑土地,然后把土地变卖,收入继续用于海珠炸石还有一些重要工程与市政建设。这从公务建设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成功的。

  最后,陈贵明博士对海珠石的景观变迁进行了梳理:实际上,海珠岛仅在19251929年以海珠公园的面貌对市民开放,在1930年之后,海珠新堤的建设并入到北岸,海珠岛便埋在了地底。

  演讲结束后,讲座主持人黄素娟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的点评,随后听众们根据丰富的史料,针对感兴趣的内容向陈老师提出了若干问题,提出对广州海珠建设的一些见解和疑惑。随后,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的徐靖捷主任、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谢少聪分别做总结,并对系列讲座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广州是世界性的大都市,系列八讲,讲座做到从明清时期追根溯源,内容丰富,资料充实,越讲越好,最后一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与浓烈的学术氛围中顺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