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发布者:苏瑞发布时间:2009-09-03浏览次数:32

一、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广东目前已形成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广电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娱乐业、会展业、广告业、旅游业、电子信息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重要的产业门类。据统计,2007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21亿元,占全省GDP6.2%2007年全省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7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全省新闻出版产业生产总值为1504.33亿元,广播电视总收入109.4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也成为产业和消费热点,娱乐业2007年经营收入约60亿元。广东已成为国内电子游艺设备最大的生产基地,由广东省内企业自主研发制造的电子游艺设备占全国总量的60%。此外,网络游戏、手机动漫等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民营文化企业数已超过全省文化企业总数的50%

在全国,广东广电事业总资产、净资产、经营收入和有线电视用户数等主要指标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一,广东报纸的种类、印数、总收入、报刊进口销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名列全国第一;广东出版社数量、出版图书种类及图书销售量均居全国前列,音像业的规模与效益更在全国遥遥领先,录音制品发行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录像制品品种数和发行量在全国列第一位,光盘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占全国的一半;广东是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印刷基地;广东还是全国起步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影视动漫生产基地之一;广东的对外文化贸易起步早、发展快,是我国文化产品制造和出口大省。
  随着演艺业、娱乐业、音像业、电影业、文物博物业、网络文化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动漫业、文艺培训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2008广东文化市场也不俗表现,截至200812月,广东共有广播电视制作经营机构590余家,约占全国总量的1/52008年创作生产电影5部,电视剧531722集,动画片241698集。无论节目制作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其中每年电视剧制作数量约占全国1/10,广东堪称电视剧制作大省,而动画片的数量更是在全国排名第二。

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巨大空间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平台。

 

二、对接现代服务业,加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

目前,珠三角产业正处在从工业服务化向服务业知识化演进的新阶段,在这一具有标志意义的关键阶段,正是推动传统产业走向知识化、高端化的大好机会。珠三角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从全球视角和国家战略的层面出发,赋予珠三角地区五大战略定位: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其中,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是珠三角经济再次腾飞的主要发力点,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落脚点,也是实现新一轮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纲要》要求珠三角地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这说明今后珠三角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任务。

  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耗少,污染释放少,附加价值高。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弥补珠三角发展的“短板”。据世界经济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世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69%,其中发达国家为72.4%,发展中国家为54.6%。而按照广东省统计局的资料,广东2007年第三产业比重为43.3%,珠三角的比重为46.6%。目前珠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国内,低于同期北京71.3%、上海51.9%、台湾71.7%。还低于巴西的64%、印度的54.7%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在广东的服务业结构中,传统服务业仍占主要地位,仅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就占近四成,金融、物流、会展、信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相比,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已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在《纲要》中重点论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和“旅游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竞争机制,培育多元化、市场化的生产和消费空间,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经营机制;要激励优秀文化产品创作,打造优秀文化艺术品牌,不断推进先进文化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

我们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涉及了“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和“旅游业”和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和专业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

 

三、国内财经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情况及特点分析

2004年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4所院校率先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之后后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湖南商学院等跟进设立,迄今为止,全国拥有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共计46所,还有一批院校设立的是文化艺术管理等相近专业。

从全国来看,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起步晚、经验少,发展路径与建设思路差别较大。设置于历史文化学院其发展方向多为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设置于文学艺术学院其发展方向为艺术市场经营管理,设置于传播类学科的高校其发展方向大多为媒体产业运营及内容产业,而设立于财经类院校并且将学科方向定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院校却比较少。

例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在原有中文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有较明显的偏重文化学的倾向。

中央财经大学于1995年将汉语教研室改建为中文系,后扩展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及文化产业专业方向,2004年改设“文化与传媒学院”,下设中文系、新闻传播系、文化产业系、艺术教育系,设有文化创意研究院,下设文化政策与规划研究中心、出版经济研究中心、传媒经济研究中心、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广告战略与创意研究中心、影像传播研究中心。

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具有适应出版、娱乐、报业、旅游、影视、网络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需要,能从事文化产业业务设计、项目策划、管理、宣传、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文化政策、管理、策划等有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公共基础课程类有: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司财务;专业类课程有:艺术生产原理、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文艺思潮、影视艺术概论、中外美学史、中西文学比较、传播学理论、中国民俗学、文化产业概论、当代文化理论与政策、文化产品市场营销学、公司法与知识产权法、文化行政学、文化广告学、西方美学与艺术、华夏美学与艺术、大众文化与传播、社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

江西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于人文学院,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扎实的经济学素养、现代产业理念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学生毕就业方向为从事政府文化艺术及广电、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等产业部门的管理与策划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为文化政策学;文化产业与管理;影视文化概论;新闻学原理;文化经济贸易;英美文化研究;文化市场营销;中外美术经典作品欣赏;中外音乐基础;经纪人理论与实务;会展概论;民俗学;文博基础;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公共经济学。

 

四、围绕对接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改革设想

(一)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毫无疑问,我们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深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别要紧密结合服务于珠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低,因而造成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许多从事文化管理的领导就曾谈到,我们文化产业部门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

因而,我们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确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之上。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复合性、应用性,要围绕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构建起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科学架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从我们数次参加全国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联席会的情况看,我广东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突出经营管理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方案已经受到全国许多高校的重视和好评。

(二)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范型和路径,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我们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要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

我们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三类:

1、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2、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增开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

如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向,开设企业文化学、会计学、公共财政学、文化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管理文秘、薪酬管理、管理沟通、广东文化品牌专题研究等课程。

文化营销与策划专业方向开设受众心理学、文化项目管理、文化经纪导论、知识产权法学、创意思维、民俗学、文化旅游导论、宗教文化概论等课程。

(三)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最容易形成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几个课程群之间的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通过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方能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文化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组成,要解决好两个方面课程之间的协调和协同的问题,以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要求担任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克服认识上的偏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中心目标,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经营型文化管理人才,还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第一、第二、三课堂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三个结合:

1、使经济学类、文化类课程与经营类课程相结合;

2、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3、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要发挥整合效应,以形成教学要素之间的合力,有效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复合型、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突出特点,懂经营、善策划,熟谙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设计长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还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等方面能力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说明,我们现有的课程总体上偏重理论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表现为忽视课程的实践要素的问题。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应当更多的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应当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文化产业管理的社会现实。因而,我们要特别强调实践性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开设“广东文化品牌专题”的课程,课程中可约请省内各拥有重要文化品牌的企业负责人来我院讲授。以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更加切合我省文化产业的实际,能够更好地为我省文化企业的发展服务。

要切实利用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文化产业的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关于师资

我们已经约请了许多文化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人士来开设讲座。今后要加大力度,也希望学校加大支持力度。

(七)关于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

要针对服务文化产业,从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两个方面切实要抓好“文化与文化产业”团队、“文化产业政策与经营管理”团队、“创意产业经济”三个团队的建设,抓出成效。“文化与文化产业”团队、“文化产业政策与经营管理”团队、“创意产业经济”团队要按照各自的发展方向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立足珠三角,针对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我们认为,现在成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条件已经成熟,希望能够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尽快成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很早就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构想。改革开放30年,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模式,将会使文化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文化产业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文化产业及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文化产业管理提供政策建议,成为当前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重点所在,因此成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成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能极大的促进与其他院校与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