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一、从《纲要》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的一大重点,纲要中提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做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打造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此处提到的“社会事业”基本上与公共事业这一概念等同,而要发展社会事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必备和关键要素。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还提到,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总体目标之一是城镇化水平达到80%以上,而加快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是“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是对日益多元化的城市社会格局的新的整合,是对包括各类不同特点的城市新社区健康发展的探索,它标志着整体城市工作适应新形势的一个重大转变,其意义十分重大。
我校于2003年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方向发展为独立的专业后,我院积极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于2008年重新建立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并于2009年引进教师3人,同时组织有关人员积极探讨设立新的专业方向。2008年,我院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所涉领域甚宽,而作为财经类院校,我们不可能囊括所有。要使专业发展有特色、人才培养有前途,必须细化专业培养方向,集中资源抓住重点,做出特色,做出亮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量增设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交叉性专业”,这是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有关专业建设的精神。在这个精神的指导下,我们研究拟增设城市与城市社区管理方向,以满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211财经高校突显研究型,重视研究型教学和科研,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211高校基本上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上;而一般院校侧重应用型,教学贴近实践,如山东经济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定位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定位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有所差异。如定位于应用型的院校在教学方式上除了理论教学外,还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我校为一般院校,在研究型教学上并无优势,但在实践和实验教学上我校优势显著,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定位于应用型,利用我校位于广州的地缘优势,充分挖掘实践教学的空间和优势。
2、拓宽专业口径
从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兄弟财经院校看,几乎所有的财经类院校都强调宽口径培养人才,尤其是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培养学生及安排相关课程设置。我院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吸收这一有益经验,充分利用我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实验教学的优势,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经济学、法学基础和管理能力相统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复合型人才。
3、突出学科方向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所涉领域甚宽,因此必须细化专业培养方向,集中资源抓住重点,做出特色。如财经类名校――中央财经大学就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设置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这两个方向。其他院校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选择了教育管理方向,河北经贸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均选择了物业开发与管理为方向。目前在我国财经类院校中设置城市管理专业或方向的学校不多,我们拟结合珠三角纲要的要求及本校的地缘优势,拟开设城市管理方向。但与中央财经大学着重于从宏观层面培养复合性的城市管理人才不同,我们将突出“城市社区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偏重于培养城市社区基层的管理人才。
3、努力建设精品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然于2003年已经设立,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方向发展为独立的专业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停止招生至今。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在我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重新建立,并于2009年引进教师3人。但由于重建时间短,师资严重缺乏,还缺少建设精品课所需的专业团队。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准备加大建设力度,努力建设1门校级精品课。我们根据目前情况将社会心理学原理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在此基础上争取在2010-2011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我们拟采取的措施是:以